- 大司农
- (大司农, 大司農)
官名。 秦置治粟内史。 西汉沿置, 为九卿之一。 景帝后元年(前143), 改名为大农令。 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, 再改为大司农。 掌钱谷, 为国家财政长官, 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。 属官有太仓、 均输、 平准、 都内、 籍田五令、 丞、 斡官、 铁市两长、 丞, 及郡国诸仓农监、 都水共六十五长、 丞。 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, 又改为纳言。 东汉复原名, 职掌如旧, 仅将盐铁划归郡国管理。 汉末以后, 财政收支划归尚书的度支, 各种理财之官, 陆续出现, 大司农的职权缩小。 东晋一度裁撤。 南朝梁、 陈称司农卿。 北魏复为大司农。 北齐以司农寺为官署名, 司农寺卿为官名。 隋、 唐沿齐制, 所司以仓储为主, 汉大司农所司, 大部归户部。 宋、 金、 元均设大司农, 金以司农司为署名, 元先后以农政院、 务农司、 司农寺为署名。 明太祖一度设司农司及卿、 少卿等官罘久撤销, 其职并入户部。 大司农为户部尚书的习称, 简称大农。
* * *(大司農, 大司农) 官名。 秦置治粟內史。 西漢沿置, 為九卿之一。 景帝後元年(前143), 改名為大農令。 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, 再改為大司農。 掌錢谷, 為國家財政長官, 與管理皇帝私財的少府並列。 屬官有太倉、 均輸、 平准、 都內、 籍田五令、 丞、 斡官、 鐵市兩長、 丞, 及郡國諸倉農監、 都水共六十五長、 丞。 王莽改大司農為羲和, 又改為納言。 東漢復原名, 職掌如舊, 僅將鹽鐵劃歸郡國管理。 漢末以後, 財政收支劃歸尚書的度支, 各種理財之官, 陸續出現, 大司農的職權縮小。 東晉一度裁撤。 南朝梁、 陳稱司農卿。 北魏複為大司農。 北齊以司農寺為官署名, 司農寺卿為官名。 隋、 唐沿齊制, 所司以倉儲為主, 漢大司農所司, 大部歸戶部。 宋、 金、 元均設大司農, 金以司農司為署名, 元先後以農政院、 務農司、 司農寺為署名。 明太祖一度設司農司及卿、 少卿等官罘久撤銷, 其職併入戶部。 大司農為戶部尚書的習稱, 簡稱大農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